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又称心脾两亏,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种出血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主要病因

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

其它名称

心脾两亏

发病部位

心脏,脾脏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望、闻、问、切

重要提醒

心脾两虚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大汗淋漓等症状,需要及时呼叫救护车。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补益心脾,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绪波动。

2、心态放松,适度用脑,不可过于劳心费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居住环境安静、宽敞舒适、温度适宜。

2、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特殊护理

可进行穴位保健,选择按摩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

体格检查

舌诊可发现舌苔薄,脉诊可发现脉细弱。

治疗

治疗原则

心脾两虚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要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1、方药:归脾汤加减。包含党参、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等中药。

2、中成药:归脾丸。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私自去药店购买服用。

相关药品

归脾丸

其他治疗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伴随其他症状者,还可辨证配穴。常用穴位包括内关、三阴交、照海、安眠、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治疗周期

心脾两虚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5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病因

总述

心脾两虚主要由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引起。

基本病因

1、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思考过多,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影响食欲,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2、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厚腻、不按时吃饭或饮食不干净等多种问题,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出血性疾病导致人体血液不断丢失,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心脾等不到气血养护,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症状

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心慌、健忘、失眠、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头晕、面色没有光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部分患者可见皮下紫色斑块;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等。

并发症

心脾两虚严重者可出现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跳过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心脾两虚需要与气血两虚进行鉴别。气血两虚证为全身性病证,常表现为一般的气虚血虚症状。即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气短、不愿意说话,舌质淡嫩,脉细弱。部分可有自汗、心悸、失眠的表现。而心脾两虚主要以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要特点。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严重者可出现造成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跳过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等症状,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治愈性

病情较轻者,经及时诊断并治疗,一般恢复良好,甚至可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治疗可能棘手,治愈困难。

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过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心脾两虚。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心脾两虚主要是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原发病。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3、积极治疗贫血、失血等原发病。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建议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常食蛋、鱼等。还可食用党参、山药、莲子、桂圆、大枣等补心脾之品。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平日可用山药、大枣、粳米适量,煮粥服用。

2、龙眼肉25g、冰糖10g,把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沸水,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冲随饮,随饮随添开水,最后吃龙眼肉。此茶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

饮食禁忌

尽量不要吃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酗酒、吸烟。

其他注意

1、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3、注意饮食卫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