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

内热也叫内火,中医上又称为火热内生,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阴阳失衡的综合表现,多与外感邪气、饮食、情绪、久病、房事过度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内热有虚实之分,实热以心、肝、肺、胃实热多见,患者可出现高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虚火多见于内伤劳损,患者可出现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见于现代医学多器官、多组织的急、慢性炎症,抑郁症,甲状腺亢进,睡眠障碍等。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日常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1、生活有规律,居住环境应安静,宽敞舒适,环境或气候过于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
2、注意劳逸结合,重视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八段锦等。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急躁、焦虑、忧思等不良刺激。
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必要时可能需要做血常规。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必要时医生会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明确身体的基本生命体征。
血常规检查:明确身体基本情况,排除感染等部分病因。
治疗
根据内热的虚实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实热以清热泻火为主,虚热以滋阴降火为主。不同证型的治疗原则不同,心火炽盛证治宜清心泻火,肝火上炎证治宜清泻肝火,肺热炽盛证治宜清热泻肺,胃实热证治宜清胃泻火;心阴虚证需滋补心阴,清心安神,肺阴虚证应养阴润肺,肝阴虚证需滋养肝阴,肾阴虚证需滋补肾阴,胃阴虚证则需滋阴和胃。
1、实热证
(1)心火炽盛证:导赤散加减,常见中药有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等。可用中成药牛黄清心丸。
(2)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加减,常见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生地等。可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3)肺热炽盛证:泻白散加减,常见中药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等。可用中成药牛黄清肺丸。
(4)胃实热证:清胃散加减,常见中药有生地、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等。可用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2、虚热证
(1)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等。中成药可用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等。中成药可用养阴清肺丸。
(3)肝阴虚证:补肝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木瓜、酸枣仁等。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丸。
(4)肾阴虚证:左归丸加减,常用中药熟地、山茱萸、山药、龟甲胶、鹿角胶、牛膝、菟丝子等。中成药可用左归丸。
(5)胃阴虚证:益胃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石斛、生地、天花粉、莲子肉、金铃子、青竹茹等。中成药可用养胃舒颗粒。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天王补心丹、沙参麦冬汤、补肝汤、左归丸、益胃汤
1、包括针灸治疗、拔罐治疗、放血治疗以及刮痧治疗等。
2、发热者可通过西医的降温、补液、抗炎等对症处理。
内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特发人群。
病因
1、内热(火)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综合表现,正常人的阴阳是平衡的,而且火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当超过正常范围即为“邪火”。“邪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如果阴正常而阳过亢,显示为实火;但若阴亏虚,则阳相对过亢,显示为虚火。内热多与外感邪气、饮食、情绪、久病、房事过度等因素有关。
2、现代医学认为,各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以及体内代谢产物、外来异性蛋白或过敏原,均可以产生致热物质,并通过血液及淋巴液循环扰乱器官的生理功能,导致“内热”证候。
1、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暑热、疠气等等,未及时治疗或治疗错误,邪气停留体内,引起肺火、胃火,循经传递引起心火、肝火。
2、饮食
喜欢辛辣刺激或肥甘厚腻之品,产生胃热,热邪循经络传递,传至心、肝、肺,引起三脏热邪亢盛。
3、情绪
心情抑郁或暴怒,都可引起肝火,肝火上行引发心火,日久循经传递,波及肺、胃。
4、久病、房事过度
久病、房事过度均可导致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火内生。
1、经常熬夜;
2、压力过大、情绪不佳;
3、经常吃辛辣食物。
症状
内热可以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前者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后者病势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1、实热证
(1)心火炽盛证:自觉发热,面色红赤,口舌糜烂,心烦失眠,多梦,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小便短赤,排尿时尿道有热感、尿液难出且疼痛,舌红,舌尖起刺,苔黄腻或焦黄,脉数。
(2)肝火上炎证:发热,口渴,烦躁,失眠,面红,头痛,或目赤肿痛,或突然耳鸣耳聋,或吐血、流鼻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3)肺热炽盛证: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呼吸粗,严重时鼻翼煽动,鼻中灼热、流鼻血,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量少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
(4)胃实热证:胃脘部灼热疼痛、按之加重,口渴、喜欢喝冷水,或容易饥饿、食量大,或口臭,牙龈肿痛,牙齿出血,便秘,小便量少、色深黄。
2、虚热证
(1)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感到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面颊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2)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严重者失音,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肝阴虚证:头痛,头晕,目干怕光,视物模糊,急躁易怒,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颊潮红,或手足轻微抽动,舌干红,脉弦细数。
(4)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而痛,牙齿松动,脱发,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饥饿但不想进食,或胃部胀闷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打嗝),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
目前缺乏可靠的资料数据来源。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多可做出诊断。
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内热可波及多个脏腑器官,出现发热、消瘦、便秘等不适,甚至是多器官的急慢性炎症、甲亢等疾患。
2、持续发热,还容易损伤患者的神经细胞。
部分轻症者,存在自愈的可能。
实热证通常及时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而虚热证经积极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但治疗难取速效。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再次遭到热邪入侵或仍存在饮食不节、性生活不合理、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导致血热复发。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性疾病。
2、合理饮食,多吃一些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切勿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等油腻性食物。
3、根据天气的冷暖添加衣物,预防感冒。
4、适当锻炼,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5、平时容易上火的人群要注意多喝水,喝水有利于促进肾脏的新陈代谢,将毒素排出体外。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内热者可以多吃点凉性的蔬果如梨、豆腐、白菜、花椰菜、四季豆、凉粉、青萝卜、白萝卜、豆芽、黄瓜、土豆、菠菜、竹笋、包头菜、菜瓜、豆角、海带、苦菜、苦瓜等。以下药膳可供参考。
1、喝莲子汤去心火: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吃猪肝可去肺火:猪肝1副,菊花30克(用纱布包扎),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喝绿豆粥去胃火: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喝梨水去肝火: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吃猪腰去肾火: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食品,严禁酗酒、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