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旺

心火旺(exuberance of heart fire),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心烦、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一般是因为情志失调、疲劳过度等原因引起的。实火一般由于气候等外邪所致,如气候突然变化、空气干燥、沙尘等,或饮食原因引起,如吃辛辣食物,过量饮酒等。心火过旺容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易怒,影响睡眠质量。严重的可引起心悸、失眠、多梦、牙痛、口腔溃疡等疾病。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实火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易怒,发热,口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
2、虚火
主要表现为心烦,易疲劳、形体消瘦,低热,夜间汗出,醒后汗止,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舌苔少、脉细数等症状。
就医指南
1、若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的症状。
2、或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夜晚汗出,醒后汗止的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烦躁易怒,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或睡觉汗出,醒后汗止,失眠多梦的情况?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自觉发热,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
3、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4、最近的饮食情况、有没有偏食肥腻、过甜、过咸食物,或饮食不规律?
5、最近做过什么治疗?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是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日常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外邪入侵,注意饮食有节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减轻和机体的恢复。
心火旺常与情志关系密切。应注意调摄患者情志,避免情绪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及时解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
1、按时服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毒副作用。
2、心悸、失眠的患者若使用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服用。
3、失眠的患者,可耳穴埋籽,取神门、心、皮质下、交感、肝、脾等穴。亦可按摩头部,并重点按揉百会、太阳、神庭、内关、神门等穴。
4、口舌生疮的患者,可用银花甘草液或黄柏水漱口,局部用冰硼散或养阴生肌散喷涂。牙龈出血、红肿者,可用黄芩,或五倍子,或地骨皮等煎水清洁口腔。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或突发巨响,以免诱发心悸等。
2、避免过度劳累。严重的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气血耗伤,待病情稳定,可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以增强体质。
3、避免外邪侵袭。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防护。如春秋季节,阴阳转换之时,冷暖无常,早晚应注意增加衣物,冬季则注意保暖,夏季要注意防暑等,避免由于感受外邪而诱发疾病。
4、养成按时起卧的习惯,不宜过劳,不宜过逸。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大便困难诱发胸痛等。
6、在口舌生疮时,进食宜缓慢细嚼,避免咬伤口舌,形成新的溃疡。戒食生冷酸味水果以免增加疼痛。
7、应勤漱口,晨起睡前饭后尤为重要,以便保持口腔清洁,减轻病情,亦有预防口疮发生的作用
1、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脉搏的变化情况。
2、若有胸痛得症状,应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胸闷憋气等变化。
3、若有失眠的表现,应观察睡眠的状况,包括入睡的难易程度、睡眠持续的时间、是否伴随做梦、日间的精神状况等。
4、注意观察神志、面色、睡眠、二便、舌苔、脉象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心电图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会根据具体疾病做西医血常规、尿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温度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体温测量
诊疗时,需监测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变化。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有出血者还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其他
包括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及病情。
心电图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治疗
心火旺的治疗要辨明虚实。实火治宜清心泻火。虚火治宜清心养阴。如果虚火患者服用苦寒类药物来降火,反而会使阴虚更加严重。
1、实火
(1)方药:导赤散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竹叶、木通、生甘草。
(3)中成药:黄连上清丸。
2、虚火
(1)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3)中成药:天王补心丹。
黄连上清丸、导赤片、万氏牛黄清心丸、天王补心丹,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针灸治疗
心火上炎的患者可以取针刺取大陵、心俞、神门。配穴太冲、太溪,宜泻法,留针20分钟,中间提插捻4-5次,亦可取廉泉、足三里、曲池、颊车,每次选-穴针刺,中等刺激,留针5-10分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病因
心火旺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实火多由邪热内蕴、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而致,虚火多因劳累过度、耗伤心之阴血、阴阳失衡、阳气偏亢所致。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湿、燥等病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皆能入里郁滞,并化热化火,如寒邪化热、湿郁化火等。
2、情志失调
七情内伤,脾气急躁,暴怒等,精神情志刺激日久,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平衡协调,致使阳气偏盛,或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而从阳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如吃火锅,或辛辣刺激性食物,过量饮酒等,化火上犯,致心阳亢盛。
4、劳倦过度
长时间过度劳累,或过于安逸,或长期卧床,阳气失于振奋,以致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气血阴阳和脏腑的平衡协调,阳气偏盛,火热内生。
症状
心火旺常表现为自觉发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口舌生疮。临床有虚火和实火之分。
1、实火
(1)心火上炎口舌
心烦,口舌生疮、舌尖赤烂疼痛。
(2)心火下移小肠
小便色红而短,或有尿血,或尿道灼热。
(3)火热表现
发热,口渴,面色红赤,大便秘结。
2、虚火
(1)心阴不足
心烦,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口干。
(2)虚火表现
低热、睡觉时汗出,醒后汗止、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若心火炽盛,影响心肾阴液,肾阴不足,心火更加旺盛,形成心肾不交证。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心烦,发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心电图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肝火旺进行鉴别。
1、病史
多有情志失调、疲劳过度、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的情况。
2、临床表现
(1)特异症状
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自觉发热。
(2)可见症状
实火可见口舌生疮,舌尖赤烂疼痛,小便短赤;虚火可见形体消瘦,夜间汗出,醒后汗止。
3、舌脉
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肝火旺与心火旺
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易怒等症状。
预后
心火旺,一般辨明虚实,及时治疗,饮食生活调养后,症状消失,预后良好。如果失治误治,耗伤阴液,变生心肾不交活其他变证。或自行服用苦寒药,导致虚证更虚,增加治疗难度。
1、心火过旺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易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出现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的情况。
2、心火旺盛的患者,常常机体的消耗增大,胃肠动力降低,食欲减退,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心火过旺还常易引发心悸、失眠、多梦、牙痛、口腔溃疡等疾病。
4、若失治误治,耗伤阴液,变生心肾不交活其他变证,增加治疗难度。
若辨证明确,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若引起心火旺的原因没有彻底治愈,或者饮食、情志等调护不当,可以使病情再次发作,甚至加重。
预防
心火旺盛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倦、外邪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注意饮食,保持平和心态,注意劳逸结合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2、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不可过饥过饱,不可过度偏食肥腻,过甜过咸的食物,或生冷食物。
3、天气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防护。避免感受外邪。
4、防止因外界不良刺激,引起情绪异常,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平和心态。
饮食
心火旺的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忌食太过肥腻,过甜过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过饱过饥。
1、心火炽盛的患者,宜食清热泻火食物,如苦瓜、苦菜、莲子心、绿豆等。
2、心阴不足的患者,宜食补益心脾的食物,如山药、红枣、桂圆等。
1、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2、伴有饮食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忌食油腻食物,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以免碍胃,影响脾胃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