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是指患儿在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的同时,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主要与疾病引起的发热、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及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有关。经过正规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主要病因

主要与疾病引起的发热、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及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发热、手脚冰凉、出汗、头痛、乏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脑部CT、B超、超声心动图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患儿出现发热手脚冰凉,不要乱吃药,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积极治疗。

原因

总述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是由于小儿末梢血液循环不良,体温升高时导致机体大血管扩张,且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导致手脚冰凉。

症状起因

1、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良

因为小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导致四肢供血不足。体温升高时机体大血管扩张,血液更多的滞留于组织器官的大血管中,导致皮肤尤其是四肢末端远端的细小血管充盈不足,所以出现热量不足的冰凉状态。

2、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

小儿负责血管舒张、收缩的自主神经易发生紊乱,使得发热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3、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为环境因素所导致,也可能为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等病理性因素所导致。主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脓毒症、儿童结核病、伤寒等。

常见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脓毒症、儿童结核病、伤寒

就医

急诊(120)指征

1、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寒战;

2、不停哭闹、烦躁不安或者精神萎靡不振;

3、惊厥、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4、出现其他危急的病症。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门诊指征

1、反复或长期发热。

2、伴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咽痛。

3、伴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腹胀、腹痛、腹泻。

4、伴畏寒、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精神状态差。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须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稳定者,可就诊于小儿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用什么方法给您的孩子量体温?温度是多少?

3、吃过退烧药吗?

4、孩子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断性发热,或是有什么规律?

5、什么情况下发热会好转?什么情况下发热会恶化?

6、除发热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寒战、大汗、咳嗽、淋巴结肿大等?

7、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8、孩子最近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9、孩子有没有和生病的人(特别是有传染病的人)接触过?

10、有没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

11、孩子最近去过哪些地区(特别是疫区)?

12、孩子疫苗接种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4、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孩子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9、怎么去监测疾病?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护理原则

患儿家属应严格遵照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对患儿的日常护理。

用药护理

对于服用退烧药的患儿,家属应谨遵医嘱,不可擅自更改药物的剂量,建议在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滥用退烧药。

生活管理

1、夏天要注意避暑防热,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确保孩子营养均衡,并鼓励孩子多运动(散步、玩耍等),以增强抵抗力。

2、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换衣服。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4、休息环境应保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

5、患儿的个人用具应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检查

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反复发热、手脚冰凉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脑部CT、B超、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体温,是否存在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口腔黏膜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若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若发现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

2、便常规

了解是否有消化系统感染。

3、尿常规

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

影像学检查

1、脑部CT

帮助了解脑部情况,明确患儿是否有脑部感染。

2、B超

帮助诊断实质器官疾病,如肝炎、肝脓肿、肝脾肿大、胆道疾病、肾周脓肿等。

3、超声心动图

如果发现心瓣膜上的赘生物,有助于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

预计治疗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的治疗原则是寻找发热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进行降温治疗,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使用药物降温。

对症治疗

1、对于发热的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环境等因素引起的非病理性发热,可通过降低室温、适当减衣等方式缓解。

3、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可用冷水、温水敷头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

药物治疗

1、药物降温

常用的降温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奈普生等。

2、抗生素治疗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应用,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有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第二或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

3、抗结核治疗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用药。对于耐药结核,可选注射用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口服抑菌二线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等)。

相关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奈普生、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

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原发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无特定好发人群。

传染性

如是传染病引起的小儿发热,有传染性,常见的疾病有儿童结核病、伤寒。

传染源

患传染病的患儿。

传播途径

儿童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发病率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症状

典型表现

本症主要表现为小儿发热,手足却冰凉,当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可慢慢热起来。还可能出现寒战、头痛、出汗、疲倦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

伴随症状

病因不同,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鼻塞、流鼻涕、咽痛、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并发症

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等并发症。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典型症状,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鉴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结核病等类似疾病。

鉴别诊断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表现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咽痒、咽痛等,多由病毒感染所致。

2、儿童结核病

一般有家族史或结核接触史,发病期有急性传染病史,如麻疹、百日咳等都是导致结核发病的诱因。主要表现为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

预后

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治疗,轻者可治愈,严重高热者可引起惊厥、脑内感染等。

危害性

严重者可导致惊厥、昏迷等并发症。

治愈性

经过及时的正规治疗,一般可治愈。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预防原发病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清洁、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注意通风,除湿。同时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儿童因抵抗力差,更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建议儿童家属给小儿定时接受国家推行的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2、加强锻炼

日常加强体育锻炼,可选择跑步、跳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

3、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不挑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优质蛋白(如蛋类),从而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

4、适当增减衣物

家属根据天气及室温给儿童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着凉。

饮食

饮食调理

患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家属应准备些孩子平时喜欢吃的食物,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多喝温开水。

2、应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蛋花汤、鸡蛋羹、米汤、绿豆汤、新鲜水果和蔬菜。

3、可以给患儿喝鲜梨汁、鲜苹果汁,不但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还可以补充大量维生素。

饮食禁忌

1、少吃糖,少喝碳酸饮料,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零食。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摄入过多的盐。

4、避免高脂饮食,如肉类、油炸食品。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