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上逆

中医认为胃气本应下降,为顺,胃气上逆是指胃的气机逆转向上所引发的病症,表现有呕吐、恶心、呃逆(打嗝)、嗳气、不想吃饭等。与外感邪气、情志失节、饮食失调、脾胃虚弱有关。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食道和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以及消化道肿瘤等。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日常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1、有规律的生活,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避免过度劳累。
2、适当进行活动和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4、平时可按摩内关、中脘、膻中、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初步判断病情。必要时会建议做胃镜、腹部B超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望诊
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必要时进行排出物的望诊。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包括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呕吐、呃逆等各种响声,来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
包括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可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符合胃气上逆的脉象;按诊是对患者腹部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
1、腹部B超检查
怀疑胃气上逆由胆囊炎、肝癌等肝胆病变引起者,应首选B超检查。B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或诊断依据。
2、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腹部病变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行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对于胃气上逆病因不明确,行胃镜检查是必要的。可在直视下观察胃黏膜,判断是否异常。
治疗
主要是和胃降逆,并结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全面施治。脾胃虚弱者,应补益脾胃;胃阴虚有热者,需益气清热,降逆止呃;脾胃虚寒者,应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肝气犯胃者,需疏肝理气,降逆和胃;饮食停滞者,应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1、汤药
(1)脾胃虚弱:健脾丸加减,常用中药有党参、炒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
(2)胃阴虚:橘皮竹茹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3)脾胃虚寒: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4)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柴胡、芍药、枳壳、炙甘草、陈皮、川芎、香附。
(5)饮食停滞:保和丸加减,常用中药有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
2、中成药
如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柴胡疏肝散(使用药品前请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专业医师)。
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柴胡疏肝散
1、针灸治疗
选取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膻中、膈俞、太冲、合谷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艾灸
脾胃虚寒而致胃气上逆者可艾灸隐白、脾俞、膈俞、足三里。
3、西医治疗
查找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配以对症治疗。
胃气上逆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特定人群。
病因
中医认为胃气以降为顺(顺即正常的意思),胃气主通降,可向下通降以下传水谷精微及糟粕。若由于外感邪气、情志失节、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等,则胃气下降的功能会被抑制,从而导致胃气上逆。
1、外感邪气
外感寒、湿、热邪气进去体内,循经侵袭胃部,阻碍胃部气的运行,导致胃气上逆。
2、情志失节
情绪抑郁,影响肝气运行,肝气淤堵,停留中焦,肝胃同在中焦,胃受波及而出现胃气上逆。
3、饮食失调
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或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脾胃受损,脾胃之气运行不畅,胃气不降反而上逆。
4、脾胃虚弱
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虚弱,则脾胃之气运行不畅,胃气不降反而上逆。
5、其他
如脾胃虚寒,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而成饮邪,饮停胃腑而上逆,或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上逆。
症状
主要表现为不想吃饭,胃脘部闷胀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打嗝),腹痛,腹胀,便秘,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胃气上逆有虚实之分。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有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胁部胀痛。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呕吐,呕吐物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有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急、慢性胃炎,幽门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憩室,膈肌痉挛,食管和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胆囊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诊断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以及望、闻、问、切结果辨证诊断。胃镜、腹部B超、CT或MRI检查结果有助于除外消化道肿瘤、炎症等。
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胃气上逆可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出现慢性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食道和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胃气上逆,特别是感受外邪而致病者,经及时治疗后多能治愈。而主要因脾胃虚弱等导致的胃气上逆则病程较长,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能治愈。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或再次遭受外邪侵袭,则可能再次出现胃气上逆。
预防
预防胃气上逆主要是改变不良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
1、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
2、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3、平时要加强运动锻炼,可通过快走、打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戒烟酒。
5、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玉米、胡萝卜、白萝卜等理气和中的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平时可用陈皮、佛手各6g做代茶饮服用。
3、可用玉米、胡萝卜、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1、避免高糖、高脂肪,容易阻碍中焦之气运行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等。
2、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等食品。
3、忌吸烟、饮酒。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3、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