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又称糠枇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损害。好发于颈、前胸、肩背等部位,常见临床表现为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常通过外用或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皮肤出现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等皮损;
2、皮损不断增大、增多;
3、伴瘙痒、刺痛等不适;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皮肤出现持续存且不断增多的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样皮损时,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注意着装,便于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的皮疹是何时出现的?
2、近期皮疹有增多或变大吗?
3、您还存在瘙痒或疼痛等不适吗?
4、您有长期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类药物吗?
5、您用过药物治疗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6、您还患有其他疾病吗?有进行治疗吗?
1、我为什么会患病?
2、病情严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如何进行治疗?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日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复发。
1、心理特点
(1)部分患者由于皮损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影响外貌美观,容易使患者出现自卑等不良心理。
(2)因本病易复发,皮损反复出现,可使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多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以防影响治疗效果。如有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应立刻停药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药物调整,以防耽误治疗。
1、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皮肤,以防引起感染。
2、穿宽松、柔软、舒适、透气的衣物,以防刺激皮损,加重不适。
3、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使用温度适宜的清水洗浴,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产品。
遵循医嘱复查,若出现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等不良情况,需及时就医诊治。
检查
皮肤出现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且皮损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增多,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皮损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病理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医生会对皮损进行检查,以了解其数目、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分布、有无触痛等情况。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
1、皮肤真菌镜检
医生可能会刮取或切取部分皮损,或者将挤出的毛囊内角质栓直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能会见到球形带芽颈的酵母样孢子。对疾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2、真菌培养
医生会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的菌落情况,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有时医生可能会切下完整的毛囊丘疹作病理切片,染色后进行观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
1、PAS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可在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形的芽生孢子,聚集成堆,直径2~5μm。偶见单个、小群或成簇分布。
2、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有时可见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
本病主要通过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皮损泛发、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但因本病容易复发,痊愈后一段时间仍需继续使用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复发。
1、外用药物
由于侵犯毛囊部位较深,一般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效果较差,可使用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常用药物包括2%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酊或霜、1%萘替芬、2.5%二硫化硒等。必要时还可外用维A酸软膏来改善毛囊角化。
2、口服药物
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但注意酮康唑可损害肝功能,若长期服用需定期检查肝功能情况。
酮康唑、联苯苄唑、萘替芬、二硫化硒、伊曲康唑、氟康唑、维A酸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不宜内服药物者或难治者可试用光动力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传染性。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均可发病,男多于女。
病因
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马拉色菌。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一定促发因素影响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马拉色菌的脂肪分解酶可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造成毛囊导管阻塞。由于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炎症反应。
以下因素可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2、高温、潮湿环境。
3、容易出汗或油性皮肤。
4、穿过紧、不透气的衣物。
症状
马拉色菌毛囊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多对称发生,呈弥漫性或散在分布。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在出汗后症状加剧。患者还常并发花斑糠疹、脂溢性皮炎。
1、皮损表现
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呈半球形,直径2~4㎜,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有数十至数百个。
2、好发部位
多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前胸、颈部、肩背等,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也会发生。
有时可伴灼热、刺痛感。
1、花斑糠疹
是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引起的表浅感染。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面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皮损初为以毛孔为中心、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之后斑疹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邻近皮损还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界限清楚,表面覆有糠秕状鳞屑。偶有轻度瘙痒。
2、脂溢性皮炎
常见于头、面、胸背部等,好发于成年人和婴儿。典型皮损为红色斑片,上附细小的黄色油腻鳞屑,可伴有瘙痒不适。
诊断
根据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等典型皮损表现,结合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真菌学检查阳性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常需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皮肤念珠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1、痤疮
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皮肤损害包括粉刺、浅表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及瘢痕等,通过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2、细菌性毛囊炎
通常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早期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周围有红晕,继而可干燥结痂。通过病原学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真菌学检查阴性。
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皮质分泌旺盛部位,皮损表现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病情严重时可伴有轻微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通过真菌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4、皮肤念珠菌病
因自然存在于人体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致病菌入侵皮肤所致,可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疹样皮损,根据真菌学检查易鉴别。
预后
通过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良好,但易复发。
1、本病可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外貌美观。
2、若不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容易出现疾病复发。
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且尽量去除诱因后,通常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或诱发因素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
预防
本病主要是因某些情况下诱发真菌感染所致,日常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相关诱发因素,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复发。
1、勤洗澡、洗衣,保持皮肤和衣物清洁。
2、穿大小合适、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长期穿紧身衣服。
3、合理用药,不滥用、乱用药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4、均衡饮食,合理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饮食
合理膳食,使机体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避免不良刺激性食物,对促进皮损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清淡、均衡饮食,三餐定时。
2、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
1、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皮脂分泌增多而加重病情。
2、限制烟酒、咖啡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