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

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病情轻重分类
1、轻型
Hb(血红蛋白)≥51g/L,尿潜血在+++以下。
2、中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1)Hb31~40g/L,尿隐血(++)以下;
(2)Hb41~50g/L;
(3)Hb≥51g/L,尿隐血(+++)。
3、重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1)Hb<30g/L;
(2)Hb为31~40g/L,尿隐血(+++)以上;
(3)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衰、酸中毒、精神异常等。
就医指南
1、食用蚕豆后出现头晕、厌食、恶心、黄疸;
2、伴疲乏;
3、伴少尿、无尿;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1、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厌食、恶心、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去血液内科就医。
2、如果患者为儿童,一般首诊科室为小儿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或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吗?
2、出现症状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发作、加重或减轻?
4、还有其他症状吗?
5、起病前有食用过蚕豆或其制品吗?有使用过什么药物吗?
6、亲属中有没有类似的症状或疾病的?
7、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1、情况严重吗?可能是什么原因?
2、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3、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4、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呢?
5、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7、会遗传吗?
8、现在开始应该注意什么呢?
9、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日常
蚕豆病与饮食习惯等关系密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蚕豆病的食物或药物等,注意休息,预防感染,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2、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1、居室环境要安静,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
3、禁止服用抗疟药(如伯氨喹、万奎等)、磺胺类(如磺胺吡啶、对氨苯磺酰胺等)、解热镇痛药等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
注意监测尿色、尿量、皮肤颜色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检查
患者出现厌食、恶心、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尿常规、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是否有黄染,然后会通过触诊明确腹部肝脏、脾脏的大小质地等,以初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1、尿常规
通过观察尿色、透明度,检测尿酸碱度、尿中细胞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病变情况。
2、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可半定量判定G-6-PD活性,分为正常、中度及严重异常。
3、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是确定G-6-PD缺乏最可靠的方法,具有确诊价值。本病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但在急性溶血期及恢复期G-6-PD活性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在急性溶血后2~3个月后复查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的G-6-PD活性。有多种方法,测定结果较正常那均值低40%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4、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但该试验缺乏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
5、G-6-PD基因检测
用于鉴定G-6-P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多态性,也可用于产前诊断。
治疗
多数蚕豆病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止食用可自行于1周左右恢复。严重患者需要积极去除诱因,对症支持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等。密切注意肾功能,警惕肾衰竭。
1、停止食用蚕豆或其制品,禁服有氧化特性的药物,如抗疟药(伯氨喹、帕马喹、氯喹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磺胺类,抗菌药等,避免再次溶血加重病情。
2、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3、蚕豆病溶血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应及时纠正酸中毒。
4、应多饮水或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维持有效血循环,促进肾脏排酸及排血红蛋白尿功能。但应防止急性肾功能衰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控制感染。
1、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能够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但在静脉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应争取早期、大星、短程使用。
3、其他
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等抗氧化剂可以稳定红细胞膜。
碳酸氢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
本病暂不需手术治疗。
蚕豆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蚕豆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集中于每年蚕豆成熟季节(3~5月)。
病因
蚕豆病主要因G-6-PD缺乏症患者进食新鲜蚕豆或其制品所致。目前认为可能与蚕豆浸液中含有的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的物质有关。但部分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待进一步研究。
1、食用蚕豆或其制品
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发病,哺乳期母亲食蚕豆后也可使婴儿发病。
2、服用氧化性药物
(1)抗疟药:如伯氨喹、氯喹等。
(2)磺胺药:如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等。
(3)解热镇痛药:如乙酰苯胺等。
(4)其他:如呋喃西林、萘啶酸等;
(5)中药:薄荷、樟脑、川莲、珍珠粉、牛黄粉、腊梅花、等。
症状
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
患者具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或过去有蚕豆病病史,患者表现为厌食、恶心、黄疸、疲乏等急性溶血特征,并且于发病前食用蚕豆,应考虑本病诊断。结合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遗传性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疾病相鉴别。
1、遗传性肾炎
遗传性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特征为血尿、蛋白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与蚕豆病相似。基因检测可鉴别二者。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由于暴露于氧化性及毒性化学品、药品所致,以发绀、呼吸困难、头晕为常见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可鉴别二者。
预后
蚕豆病的溶血过程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轻症的溶血持续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少数重症患者可由肾衰竭或休克导致死亡。
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本病呈自限性,轻症患者去除诱因后大多于1周内自行停止。
本病经积极去除诱因、药物等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防
蚕豆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G-6-PD缺乏者应忌吃蚕豆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2、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的夫妻,女性怀孕或哺乳期间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饮食
蚕豆病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科学合理的饮食可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1、饮食宜细软,易于消化,易于吸收,以清洁素食为主。
2、少食多餐。
3、尽量给汤汁,以通利小便,助湿邪从小便排出。
4、黄疸已退,患者正气虚弱,需给予扁豆、红枣、莲子、豆制品、牛肉、瘦猪肉、鸡蛋等补养。
1、忌油腻、荤腥、辛燥食物。
2、忌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