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发生的糖尿病,多数为1型糖尿病,随着儿童肥胖率的增加,2型糖尿病亦有增加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患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导致眼及肾脏病变。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将儿童糖尿病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
1、原发性糖尿病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为Ⅰ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为Ⅱ型糖尿病,是指由于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能有效利用),导致血糖水平增高的一种慢性病。
2、继发性糖尿病
是指由于已知的原发病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如胰腺病、激素受体异常,导致糖耐量减低。
就医指南
1、酮症酸中毒,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口中有烂苹果气味等;
2、突然出大量冷汗、颤抖甚至晕厥。
3、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长期出现多饮、多食、多尿;
2、出现低血糖,出冷汗、心慌、手抖;
3、伴视力模糊;
4、伴泡沫尿、高血压、水肿;
5、伴忧虑、急躁、情绪不稳或抑郁;
6、体检查出血糖偏高;
7、有糖尿病家族史,并出现上述症状。
8、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意识不清等紧急情况需去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时一般首诊科室是内分泌科或小儿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平日使用过药物、食物调理,请记录下来,就诊时告知医生。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6、如果准备第二天早晨到医院检查是否为糖尿病,建议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不要再吃东西,但要确保不发生低血糖。
1、您的孩子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平时有监测血糖吗?体检时有查出过血糖高吗?
3、家属中有人得过糖尿病吗?
4、孩子的血脂异常,有没有其他疾病?
5、孩子饮食习惯怎么样?
6、一周大概运动几次?
1、孩子出现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什么不同?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危及生命?
5、需要如何治疗?要注射胰岛素吗?治疗过程中会有什么风险和副作用?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会不会遗传?
8、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9、是否需要定期复查?多久来一次?
日常
本病多需终身用药,在用药时,应谨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适当进行运动,注意饮食,同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平时注意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治疗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1、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的方法、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不要滥用其他药物。
2、注意胰岛素的保存,没有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已经开始使用的胰岛素如果是注射器抽取的胰岛素,注射完成后,用橡皮塞塞紧瓶口,放置在冰箱里冷藏。但注射前,最好事先取出,在室温下搁置一会儿。
3、在乘机、乘车的长途旅行时,不要把胰岛素放在行李中,尤其不要放在托运的行李中。要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4、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如有发生,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妥善处理。
1、生活有规律,身体情况许可,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2、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糖尿病病人常因脱水和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发痒,也易合并皮肤感染,应定时给予擦身或沐浴,以保持皮肤清洁。此外,应避免袜紧、鞋硬,引起血管闭塞而发生坏疽或皮肤破损而致感染。
3、自我监测血糖,把握血糖控制情况。
检查
患儿出现口干、多饮和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完成问诊后,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尿糖测定、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必要时会进行眼底检查判断是否出现眼部并发症。
医生会测量患儿身高、体重、血压、腹围等,了解身体基本状况。眼底检查能反映患者是否出现眼部并发症,对帮助医生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1、尿糖和尿酮体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并发肾脏病变时,尿糖可能会阴性,因而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初发病者尿酮体阳性提示为1型糖尿病,尿酮体阴性并不能排除酮症。
2、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1)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反映身体在没有进餐的条件下维持糖代谢稳态的能力。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OGTT中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如果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当≥11.1mmol/L时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
(3)随机血糖: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随机血糖≥11.1mmol/L提示糖尿病,需做其他检查确诊。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1)实验方法:早晨7~9时开始,受试者空腹(8~10 h)后口服溶于30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儿童则按每千克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糖水在5分钟之内服完。从服糖第1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和服糖后2小时分别在前臂采血测血糖。
(2)注意事项:急性疾病或应激情况时不宜行OGTT;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试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试验前3~7天停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苯妥英钠等。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能反映取血前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控制不良者HbA1c升高,并与血糖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5、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
用以评定胰岛β细胞功能。
6、脂质组分和尿白蛋白排泄率
糖尿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应列为常规检测项目,并定期复查,作为判断病情控制情况及饮食和调脂治疗的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也应列为常规,以便评估血管状态和早期发现肾脏受累情况。
7、自身免疫抗体测定
1型糖尿病患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IA-2A及ZiT8等抗体可呈阳性,早期阳性率高,对诊断有帮助。随着病程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在一级亲属如上述抗体阳性对预测糖尿病发病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为消除症状,稳定血糖,同时注意维持儿童正常的生长和性发育,并防止中晚期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1、抗感染治疗
如发生呼吸道疾病(发热、咳嗽)、泌尿道感染(尿频、尿急等)等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2、补液治疗
有些患儿发生酮症酸中毒,体内存在脱水情况,需给予补充糖、盐水、各种电解质改善脱水。
1、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旨在帮助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定合理的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的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人的治疗基础,摄入的热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体重、日常的活动、平时的饭量,还要考虑到患儿的生长发育。患者应接受营养师制定的符合自身病情的医学营养治疗。
2、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能协助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1、胰岛素替代治疗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根据来源可将胰岛素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其作用时间可分为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其效用特点可分为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为速效性;珠蛋白锌胰岛素为中效型: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中长效性。
2、降糖药
儿童糖尿病一般不推荐使用降糖药。对于2型糖尿病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儿童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从而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正规胰岛素、珠蛋白锌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二甲双胍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可作为儿童糖尿病的辅助手段,根据疾病标本缓急,虚实阴阳,辨证施治,调整体质偏颇,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中医主要按照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进行辨证论治。病初多为阴虚燥热,若失治误治,病情迁延,可由阴津亏虚发展为阴阳两虚,甚至虚阳浮越。久病不愈,若发疮、疖、痈等,需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并发目盲,则治以滋补肝肾。
1、肺热津伤证
(1)临床表现:口渴多饮,随饮随渴,舌燥咽干,尿频量多,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洪数或细数。
(2)治疗原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3)所用药物:玉女煎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加人参、黄芪,重用麦冬、天花粉、知母等,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2、胃燥津伤证
(1)临床表现:多食善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大便燥结,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脉数。
(2)治疗原则:清胃泻热,养阴保津。
(3)所用药物:白虎加人参汤合增液汤加减。可加黄连、栀子等来清热泻火。
3、肾阴亏损证
(1)临床表现:尿频量多,口干舌燥,或渴而多饮,五心烦热,头昏乏力,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脉细数。本证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患儿。
(2)治疗原则:滋阴补肾,生津清热。
(3)所用药物: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等,以滋阴泻火;尿频明显可加益智仁、乌药或煅龙骨、煅牡蛎等;视物不清可加决明子、菊花等。
4、阴阳两虚证
(1)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混浊如脂膏,甚则饮一溲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咽干唇燥,面容惟悴,耳轮干枯,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本证多见于病情重、病程长的患儿。
(2)治疗原则:育阴温阳,阴阳双补。
(3)所用药物:金匮肾气丸加减。可酌情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来补肾固摄。
此外,部分患儿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耳穴压豆、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周期一般>120天,需要终身治疗,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小儿Ⅱ型糖尿病发病率有所提高。
儿童糖尿病可见于各年龄阶段,学齢期和青春发育期多见,无性别差异。
病因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均有关。
1、1型糖尿病
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遗传学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1型糖尿病同卵双胎长期追踪的结果表明,发生糖尿病的一致率可达50%;然而从父母到子女的垂直传递率却很低,如双亲中一人患1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仅为2%~5%。
(2)环境因素: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病毒感染、致糖尿病化学物质及饮食因素等,环境因素以病毒感染最为重要。有报道认为,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可能是牛奶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某些抗原相似所致。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因素包括体液免疫(自身抗体)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但两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
2、2型糖尿病
也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环境因素包括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化学毒物等。
症状
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急骤,糖尿病通常在几天到几周内迅速发病,患儿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即口干、多饮和多尿、体重减轻,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直接昏迷;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初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有口渴、乏力、体重减轻。
1、“三多一少”症状
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急骤,突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尿、多饮,多餐、体重下降。简称为“三多一少”。患儿每天饮水量和尿量可达3~4升甚至更多,常常夜间口渴饮水;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婴幼儿患者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
2、酮症酸中毒
幼儿、儿童常在感染应激等诱因下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甚至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症状。
酮症酸中毒在早期可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等加重,之后食欲减退、恶心等;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需要及时到医院抢救。
诊断
医生会根据体格检查、病史和血液检查结果进行诊断。1型糖尿病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的诊断临床特征来诊断。诊断时应注意与应激性高血糖等进行鉴别。
应激性高血糖:常见于高热、严重感染、手术、外伤等应激诱发高血糖,可依据病史、HbA1c、C肽与胰岛素及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加以鉴别,必要时去除应激因素后行OGTT检测,并应长期随访。
预后
本病一经发病,多不可完全治愈,但经标准的治疗,可极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1型糖尿病有诸多并发症,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损害患者生命质量。
2、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3、患者需要终身监测、治疗,由于病程迁延,会使得病人及家属产生焦躁心理,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4、糖尿病患儿可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重症,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本病一经发病,多不可治愈,但经过临床的标准治疗,可控制血糖的增高,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预防
1型糖尿病病因不明,很难预防。2型糖尿病的预防应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饮食
家长应注意营养均衡,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分配比例,按照专业医生指导为孩子准备饮食。
1、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2、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3、提倡高膳食纤维饮食,可每天在膳食中添加燕麦片、玉米面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炖、卤等烹调方式制作食物。
1、烹调时仅放少量的植物油,不食用油煎或油炸的食物。
2、少吃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3、少吃胆固醇高的的食物,如内脏、蟹黄、虾卵、鱼卵等。
4、少吃精糖类食物,如炼乳、蜜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