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fever,DEN)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为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感染病,通常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病因

登革病毒感染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传染科

常见症状

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腹部CT、腹部B超、心脏B超、头部CT和核磁共振

疾病分类

传染病

相关中医疾病

温病

英文名称

sengue fever,DEN

遗传性

无遗传性

重要提醒

登革热患者严重情况下可出现休克、出血以及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须及时就医,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临床分类

2009年WHO指南将登革热分为非重症及重症登革热。

1、非重症登革热

即普通登革热患者,临床症状典型,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重症登革热

包括登革岀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严重胃肠道症状如持续呕吐、腹痛、黄疸,甚至神志意识改变以及严重脏器受损,出现急性肝肾衰竭、脑病或脑炎、心肌病等。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发高热、寒战、极度乏力;

2、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等;

3、出现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昏睡等;

4、不明原因剧烈腹痛;

5、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咯血。

以上情况出现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不明诱因发热、头痛;

2、皮肤出现丘疹、红斑疹、皮下出血点等;

3、骨骼、肌肉、关节疼痛;

4、不明诱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5、出现结膜充血表现。

有登革热流行地区居旅史者出现以上症状时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出现大量出血、昏睡等危急情况时需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2、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就诊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胸肺部查体,建议穿着宽松的衣物,并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具体有哪些症状?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有没有皮下出血、皮疹等情况?

3、您有发热吗?最高体温是多少度?

4、您最近去过登革热疫区吗?接触过疫区回来的人吗?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目前有明确的诊断吗?

2、我这是传染病吗?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呢?

4、这个病不治疗自己会好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我目前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7、我是不是需要隔离啊?

8、平时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日常

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重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再次发生的风险。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本病属于传染性疾病,而出现一定的心理压力,家属要多关心和安慰患者,使其放下心理负担,增加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遵循医嘱,正确用药,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药物。若有药物过敏史,要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适当锻炼,加强体质。

2、生活环境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卫生保健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病情监测

当患者出现四肢湿冷、昏睡、咯血等情况时是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突发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当怀疑登革热时,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清学、病原学以及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

1、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有无急性面容,高热者可见面部潮红。

2、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基础体征。

3、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皮疹、瘀斑以及皮下出血点,触诊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皮肤温度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 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第4 ~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x109/L以下。

2、尿常规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血生化

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豪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II、V、VI、IX和X减少。

4、血清学检测

医生一般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 ~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个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5、病原学检测

急性期可应用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的可进行病毒分离。

(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期血清,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

(2)病毒分离: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C6/36细胞系可分离病毒。以C6/36细胞系常用,其分离阳性率为20%~ 65%。

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可有心脏扩大、胸腔积液。

2、胸腹部CT

可发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少数病例发现皮下血肿或渗出等。

3、腹部B超

可发现胆襄壁增厚,腹水及肝脾肿大。

4、心脏B超

可发现心肌搏动减弱,严重者心脏扩大,左心射血分数降低。

5、头部CT和核磁共振

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治疗

治疗原则

目前还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

对症治疗

1、退热

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物,以防在G6-PD缺乏患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出汗多,呕吐或腹泻者,应及时口服补液,非必要时不滥用静脉补液,以避免诱发脑水肿。

3、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卡巴克洛、酚磺乙胺、维生素C及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予奥美拉唑。

4、镇静止痛

医生还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镇静药物等对症处理,常用地西泮、颅痛定等。

5、其他

脑型病例医生会使用甘露醇l静脉注入脱水,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及时使用人工呼吸器。医生还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镇静药物等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腔和皮肤清洁,保持粪便通畅。

相关药品

泼尼松、卡巴克洛、酚磺乙胺、维生素C、维生素K、去甲肾上腺素、奥美拉唑、地西泮、颅痛定、甘露醇、地塞米松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发病率

据WHO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死亡率

登革热,病死率为3/10000,重症登革热病死率1%~5%。

发病趋势

近几十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多见。

好发地区

登革热主要在北纬25°到南纬25°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在我国主登革热要流行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及浙江等南方地区。

好发季节

流行季节与蚊虫的繁殖季节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病因

总述

本病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属于核糖核酸(RNA)病毒。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40~50nm。

基本病因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危险因素

1、登革热好发地区居旅。

2、防蚊措施不到位。

症状

总述

登革热潜伏期3~14天,平均7天。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

典型症状

1、急性发热期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发热时伴头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脉搏早期加速,后期可有相对缓脉。早期体征有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需数周后才能恢复健康。儿童病例起病较慢,体温较低,毒血症较轻,恢复较快。

(2)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可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4天消退。

(3)出血:25%~50%病例有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5~8天。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肿大,个别病例有黄疸,脾肿大少见。

2、极期

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此时期,部分患者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出现如低体温、心动过速、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脉压缩小或测不到血压等表现。随着休克加重和持续,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致休克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碍。

3、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可有皮肤瘙痒。

4、重型登革热

临床上可分为较轻的无休克的重症登革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两型。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多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本型罕见,但病死率很高。它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故命名为重型登革热。

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

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

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

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

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 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尿毒症

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

7、其他

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和眼葡萄膜炎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登革热地区居旅史,急性起病,出现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同时需要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WS 216-2018)》

1、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曾经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基础上,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lgM抗体阳性或者发病5天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登革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4、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大。

具备其中2~3项,同时血小板在100x109/L以下,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者,为重症登革热。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重症登革热应与钩端螺旋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登革热与以下疾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1、流行性感冒

可有发热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但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4、流行性出血热

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需要与重症登革热进行鉴别。流行性出血热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也需要与重型登革热进行鉴别。本病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著。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

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伤寒

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相对缓脉,肝、脾大,右下腹压痛等。病程的第2周可于胸腹部皮肤发现颜色淡红、直径为2~5mm、压之退色、数目常在10个以下的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8、疟疾

疟疾和登革热都有流行地区居旅史,临床急性发病。但疟疾有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每次发作过程持续4~8h。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间日疟、卵形疟为每隔天发作1次,三日疟为每隔2天发作一次。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有明确诊断意义。

9、流行性乙型脑炎

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与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质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预后

一般预后

登革热为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感染病,患者通常预后良好,登革休克综合征预后不良,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导致重型患者死亡。

危害性

1、登革热属于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

2、本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以自愈。

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具体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复发性

当再次接触病原体时可再次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主要预防措施还是在于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平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

3、做好防蚊措施,如挂蚊帐、使用灭蚊灯等。

相关疫苗

目前却尚无安全、有效的预防登革热的疫苗供临床使用。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多喝水,给予清淡、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应该给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粥等。

2、给予高热量的食物,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3、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猕猴桃、菠菜、胡萝卜等。

4、患者应多摄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肉等。

饮食禁忌

1、患者应戒烟酒。

2、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粉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