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胃火

胃火是指胃功能亢进而出现热象,多由情志失调、外感热邪、饮食因素、久病伤阴等导致。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口干口渴、呕吐、小便短少、便秘等。胃火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火最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实火会慢慢损耗阴液,日久转变为虚火。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牙周炎、消化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便秘等疾病。

主要病因

情志因素、外感热邪、饮食不节、久病伤阴

发病部位

胃,腹部

就诊科室

中医科、脾胃病科

常见症状

胃脘疼痛、口干口渴、呕吐、小便短少、便秘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X线、CT、胃镜检查、胃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有胃火者,除了要注意饮食的调护外,还需注意情绪的管控。

原因

总述
胃火多由于情志失调、外感热邪、饮食不节、久病伤阴等引起。其中,饮食不节既包括不良的饮食偏嗜,还包括药物、补品等摄入不当。
症状起因

1、情志失调

多种原因导致情绪压抑、意志消沉,致使肝气不能舒展,气郁于中焦,久而化火,侵袭于胃,最终形成胃火。

2、外感热邪

外感风热或者夏季暑湿邪气生病,若治疗不及时,则邪易循经入胃。若热邪停滞于胃,日久则化生成胃火。

3、饮食不节

如嗜好烟酒,过多食用油炸、辛辣及性质温燥的食物、药物及营养品等。这些东西热性过重,积于胃中,日久则可形成胃火。

4、久病伤阴

如外感热病日久、吐泻太过等均可耗伤胃中阴液,而出现阴虚火旺之象。

常见疾病

1、现代医学

牙周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胃癌、幽门梗阻等。

2、中医

胃痛、呃逆、痞满、便秘等。

就医

门诊指征

1、胃脘部疼痛,小便短少、大便秘结;

2、伴口干口渴、想要喝水;

3、自觉容易饥饿、食量大或自觉饥饿但不想吃东西;

4、伴干呕呃逆或反酸烧心、食入即吐;

5、伴口臭、牙龈肿痛、牙齿出血;

6、伴有其他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胃脘疼痛、口干口渴、呕吐、小便短少、便秘等症状,怀疑有胃火者,可到中医科、中医脾胃病科就医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检查前一日晚12点后应禁食禁水,检查之日的早晨禁早餐和水,以保证上午在空腹情况下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有胃部疼痛的表现吗?多长时间了?

2、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减轻?

3、您平时容易饿吗?是否想吃东西?

4、您平时口没有口干口渴的表现?

5、您还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6、您得过什么疾病吗?有胃病吗?

7、您是否曾经治疗过?自己用过什么药?

8、平时喜欢吃什么东西?

9、最近心情怎么样?有没有烦心事?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是胃火吗?

2、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治好吗?

4、我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5、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护理原则

患者可通过日常生活管理,做到“清胃”“降火”,从而利于病情康复。

心理护理
患者应学会调节自身情绪,避免抑郁、忧虑、愤怒等消极心理。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熬夜、吸烟等。

2、建议每天早晨按时如厕,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病情监测
注意平时的进食、排便情况,包括进食次数、食量、排便时间和次数、大便是否干结等。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X线、CT、胃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
体格检查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还可结合西医腹部触诊,以初步了解患者脾胃情况。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其他

包括胃液分析、肝肾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胃肠X线钡餐造影检查用于了解患者胃肠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

2、CT检查

腹部CT扫描可以了解腹腔气管有无感染、占位、畸形、结石、梗阻、穿孔、积液。

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病变,有助于原发病的诊断。

2、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必要时,可对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测定等。

治疗

预计治疗
胃火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胃泻火养阴。其中,实火的治疗以清热为主,养阴为辅;而虚火治疗则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
治疗方法

1、实火

清胃散加减。常用中药有生地、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等。

2、虚火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玉竹、芍药、甘草等。

症状

分类

1、实火

胃脘灼热疼痛、按之加重,反酸、烧心,容易饥饿,食入即吐。口干口苦、喜欢喝冷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部分患者还可有牙龈肿痛溃烂、牙龈出血、口臭等表现。

2、虚火

胃脘隐隐灼痛、胃胀,自觉饥饿但不想吃东西,饮食减少。可伴有轻微咳嗽、唇燥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部分患者还可有干呕呃逆的表现。

典型表现

胃火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不适,口干口渴、想喝水,呕吐、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脉数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即可确诊。诊断时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情况。必要时还可结合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X线、CT、胃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鉴别诊断

1、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3、肺火

肺火盛者,易口干舌燥、咽痛、咳嗽,咳甚咯血。

4、肝火

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预后

一般预后
胃火的预后主要与其起因,体质的强弱,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胃火主要是引起胃痛、便秘等不适,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等情况。出现牙周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胃癌、幽门梗阻等疾患。
治愈性

实火经及时诊断并治疗,一般可治愈。若失治误治,由实转虚,则病情迁延难愈,需长期调理。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再次受到外邪侵袭或仍存在情绪失调、饮食不节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导致胃火。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胃火主要包括节制饮食、调节情志及增强体质等。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2、健康饮食,规律用餐,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火热及肥甘厚腻之品。多吃苹果等平和水果,少食荔枝、榴莲等热性水果。

3、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熬夜,应随季节及天气变化加减衣物。

4、坚持体育锻炼,量力而行,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慢跑等运动。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凉润,多饮水,建议每日早晨饮冷开水一杯。多吃萝卜、莲子、芡实、淮山、西兰花、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以及粗纤维的食物。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可用生地、麦冬或白茅根煎水代茶饮。

2、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3、可用粳米、绿豆煮粥食用。

饮食禁忌

少吃或不吃热性食品,如橘子、荔枝、葡萄、榴莲、生姜、大蒜、辣椒、花椒、酒类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