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中国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享年八十有一岁。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外科医学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往常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出生地
名
姓名
字
所在朝代
擅长
主要经历
人物简介
后世影响
陈实功纪念碑:在剑山西北半坡上,树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杰出外科医学家、通州人陈实功先生逝世350周年忌辰所立,雕饰典雅,让游客身临其中,感觉庄严、肃穆。
学术内容
陈实功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
如他对“肠痈”(即今之阑尾炎)的三大病因的论述: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起消化道传送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浊气、败血壅塞肠道不出而成;妇人多由产后体虚多卧,不起坐起运动,以致肠内容物长期停滞而引发;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均可引起肠内容物凝滞。陈实功不但正确描述了诱发肠痈的病因,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
陈实功对癌肿一病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对癌肿进行了分类,有乳岩(乳腺癌)、翻花疮(皮肤癌)、茧唇(唇癌)、颈疮(淋巴癌)、鼻咽以及内脏等癌肿,他把癌肿命名为失荣症,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科学价值。
著作
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共分四卷。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对皮肤病、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病源,以便能够及早的治疗,或许尚有一线希望治愈。另外,对于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鼻咽癌等,亦有论述。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能充分代表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其中对下颏骨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外科正宗》印行后,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日本等国。成数300余年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