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根据其病情不同,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很多患者早期并不主动寻求医治。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出现强迫性的观念,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2、反复的洗手,一天要洗几十遍,难以停止;
3、持续的出现一些重复的想法和行为,明知道是没有必要的,但难以停止;
4、伴有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
5、出现其他进展性的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已咨询。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1、您主要表现为哪里不舒服?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会经常出现重复性的思维或动作吗?具体是什么行为?
3、您觉得这些症状影响到了您的生活吗?
4、您既往患过什么精神疾病吗?
5、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吗?
6、您认为您的性格怎么样?
7、您既往遭受过什么重大的精神创伤吗?
8、您的家人中有和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什么病?
2、我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会遗传吗?
5、治疗费用高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需要患者长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
1、心理特点
(1)强迫症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一些正常人群难以理解的行为,如强迫性的洗手、打扫卫生等,容易影响患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强迫症的患者明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但难以控制,可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充分理解患者,明白患者的一些异常行为并不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愿,而是无法克制的,要多帮助、鼓励患者,不要强制性的去制止患者的行为。
(2)家属在患者出现明显的紧张、不安等情绪,一定要多陪伴患者,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患者要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
(4)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多学习本病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更高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家人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拉好窗帘、关灯,维持家庭环境的安静,晚上最好不要发出声音,以免干扰患者睡眠。选择合适的被褥、枕头和舒适的体位。
2、可以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唱歌、步行、跑步、打太极拳、健美操等。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定期去医院复诊,监测自己的病情变化,同时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检查
医生在询问完患者的病史后首先会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随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糖测定以及量表检查。
体格检查对精神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也是拟定治疗计划和具体治疗措施的依据,精神症状有时可能是躯体疾病的症状或者伴发症状之一,所以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查看患者有无器质性病变。
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测定等检查以外,医生还会根据病史、查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排除身体的器质性病变。
1、自我测评量表
目前常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以及其儿童版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强迫症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检查内容主要包括5个强迫思维问题和5个强迫行为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依据从轻到重分为了5个等级,分值从0~4分。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的患者提示病情越严重。
2、强迫量表修订版
该量表用于评价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内,患者对这些目前症状的感受,该量的答案依据从轻到重的程度分为了5个等级,分值为0~4分。一般来说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3、强迫信念问卷
在检查前,医生会帮助患者了解每道题的分值代表的严重程度,根据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分。目前该量表共有3个分量表,共44个项目。
治疗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单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而常需要辅以适当形式的心理治疗。不过具体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具有抗强迫作用。
2、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如氯米帕明等,也常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但需要注意,氯米帕明在治疗初期可能会出现多汗、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奥氮平等,此类药物一般不单独应用,通常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氯米帕明、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
本病一般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目前可供选择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经颅磁刺激(TMS)、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深部脑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等,但疗效有待肯定。
强迫症的发病与病前性格、自幼生活经历、社会心理因素及精神创伤等密切相关,因此不能仅依靠药物治疗,要同时给予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纠正患者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治疗对患者的依从性较高,需要患者与医生充分配合,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等治疗效果。该疗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系统脱敏法,其中最有效果的是暴露和反应预防疗法。
2、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 1938)创立,1938年,森田正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森田疗法”,目前已被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当中。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要求患者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强求改变,一方面学会接受症状,另一方面带着症状逐渐适应工作和学习。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本病一般不会传染。
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精神科门诊患者患病率约10%。
1、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男性(19岁)稍早于女性(22岁),约2/3的患者症状起病于25岁前,不到15%的起病于35岁后。
2、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1:1.2)。
病因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1、遗传因素
(1)强迫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双生子遗传、遗传分离分析和基因关联研究,均一致认为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 85%,而异卵双生子则为15%~45%。
2、神经生物学因素
(1)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有人提出纹状体,尤其尾状核是强迫症的原发病理部位,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基础。
(2)强迫症的神经生化学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5-HT、DA、谷氨酸、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及其相关神经递质。一般认为强迫症的发生与脑内5-HT功能异常的联系最为密切。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心理素质因素主要涉及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等。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
(1)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紊;
(2)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
(3)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已的行动是否正确;
(4)拘泥细节,甚至生活琐事也要“程序化”。
症状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一些患者每天会花1~3小时实施重复行为,而有些患者存在持续的、顽固的侵入性思维或难以控制的强迫行为,导致社会功能丧失。
1、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指反复闯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持续存在的思想、观念、表象、情绪、冲动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没有现实意义,违反了个人意愿,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因而苦恼和焦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和反复闯入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思维,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内容常常为暴力、猥亵或毫无意义。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但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2)强迫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索,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会说话?”“天为什么会下雨?”等。
(3)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怀疑自已未完成家庭作业、门窗没有关好、钱物没有点清等。患者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想要反复检查。
(4)强迫对立观念:患者脑中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且性质对立。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看到“拥护”,脑中即出现“打倒”。
(5)强迫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当强迫症患者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事物对,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境。如,看见异性就会联想对方会不会喜欢自己;见到打火机,就联想到炸药爆炸的恐怖情景,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见到钞票,即想到其上会带有多少病菌,会不会传染疾病等。联想时,患者越想越紧张,而且反复联想,不能控制。
(6)强迫回忆:患者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反复呈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脱,感到苦恼。有时强迫性回忆和强迫性怀疑可同时出现。强迫回忆时,有的患者表现为发呆,实际上是在冥想,若被打断或认为“想得不对”,则需从头再次想起。
(7)强迫意向:患者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想把小孩扔到窗外,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走在路上就想撞向行驶的汽车等。
2、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强迫症患者通过反复的行为或动作,以阻止或降低强迫观念所致焦虑、痛苦的一种行为或仪式化动作,常继发于强迫观念。这种行为通常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因反复企图抵抗,导致明显焦虑。具体如下:
(1)强迫检查:多为减轻强迫怀疑所致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作业是否做对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仍不放心。
(2)强迫洗涤:患者为了消除对受到脏物、毒物或细菌污染的担心,表现为反复不断地洗手、洗澡或洗衣服餐具等,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这种洗涤往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3)强迫询问: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消除此疑虑所带来的焦虑,常不厌其烦地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和保证,如反复询问自己是否说错话,有无做错事等。这与他们的不安全感、过分苛求自己、过于理智和完美主义等心理有密切关系。
(4)强迫计数:患者对数字发生了强迫观念,整日沉浸于无意义的计数动作中,即使对偶然碰到的电话号码、汽车牌号等都要反复默记,或反复不断地数窗格、楼梯楼层,浪费了大量时问而不能自控。
(5)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程序或仪式动作,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致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患者出门一定要先左脚迈出家门,如未如此,则一定要退回来再迈一次,口中还念念有词;回家一定要右脚先迈进家门等。强迫性仪式动作可占去患者一天中的数小时,还可伴有明显的犹豫不决和行事迟缓。
1、回避行为
患者通常采用回避行为、中和或随意的形式以减轻焦虑,故患者通常回避会诱发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人、地点及事物。疾病严重时,回避可能成为最受关注的症状。因为治疗使患者更多地暴露在诱发强迫症状的环境中,治疗过程中随着回避行为的减少,强迫行为可能增加。
2、强迫情绪
当面对诱发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情境时,强迫症患者会经历很大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反应包括明显的焦虑和(或)惊恐发作,强烈的厌恶感,和(或)对“不完美”感到痛苦或不安,直到事情看上去,感觉上或者听上去“恰到好处”。
3、抽动症状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常合并存在抽动等肌肉运动异常表现,包括发声抽动、局部肌肉或肢体的抽动,以及不自主重复行为等,如鼓掌或抚摸某物品等。患者通常在抽动之前会出现局部躯体的一些不适感,在抽动后可缓解。
4、其他
强迫洗手的患者经常可见,双手皮肤的角质层因长期反复清洗会受到损伤;强迫性抠、挖、拔毛动作的患者,可见相应部位的损伤。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56%~83%的强迫障碍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等,其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较多。
诊断
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以及相关的检查,医生可以对本病做出诊断。不过在诊断的同时医生需要排除一些和本病有相似症状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1、诊断要点
(1)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
(2)强迫症状须占据一定时间(如:每天出现1小时或以上)。
(3)强迫症状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导致患者生活、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损害。
2、自知力
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可分为:
(1)自知力良好:患者能够意识到强迫信念可能不是真的,或可以接受它们不是真的。
(2)自知力较差:患者意识到强迫信念可能是真的。
(3)自知力缺乏:在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内,患者完全确信强迫信念是真的。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强迫症状,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亦可达到妄想的程度,二者鉴别的要点:
(1)前者往往还会出现幻觉、妄想、言行紊乱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
(2)患者是否为之苦恼,还是淡漠处之,以及是否与环境现实协调等。根据DSN-5建议,如果患者只有强迫症状,而无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缺乏自知力,可诊断为其他特定的精神病性障碍或强迫症,但须特别注明。
2、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与强迫症经常共存。抑郁障碍患者可表现某些强迫症状,强迫症患者也可体验某些抑郁症状。鉴别主要根据哪种症状是原发的,并占主要地位而定。如果难分伯仲,建议采用等级诊断的思路,首先考虑抑郁障碍。
3、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者鉴别的最大困难在于焦虑与强迫思维的区别。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关注多是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忧虑源于感知到外界有威胁存在,但内容多是一种含糊不清、令人烦恼的不祥预兆,患者不认为自己的忧虑是不合适的,不会导致强迫性仪式行为;强迫思维的内容多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如怕脏、害怕被污染、攻击等,难以令人接受。
4、恐惧症
二者具有许多相似性,如对某种物品或场景的恐惧反应和回避行为。鉴别要点:
(1)强迫症患者在缺乏明确恐惧场所、事件、对象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持久的、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恐怖症患者如无明确恐惧对象存在,通常不会出现焦虑或沮丧情绪。
(2)恐怖症患者没有强迫性行为,回避行为只针对某一或某些明确的恐惧对象,而强迫症患者并不仅限于此。
(3)强迫症患者对强迫性思维的最常见反应是强迫性仪式动作,常由内在的思维所触发。
5、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基底节病变,可出现强迫症状。神经系统病史和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预后
强迫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半数以上患者病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渐趋向慢性。约1/4的患者病情有波动,11%~14%的病例有完全的缓解间歇期,有些患者进入40~50岁后,病情有自动缓解倾向。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或诱因微不足道。多数研究提示,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有:病前人格较为健全,发病有一定的诱发因素,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症状呈发作性,病程短;预后不良的指标有,病前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发病于童年,症状弥散且严重。
1、多数患者在疾病初期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羞于外露,致使患者就诊年龄超过发病年龄10年,从而导致病情严重,迁延难愈。
2、强迫症的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加重,甚至于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在进入40~50岁以后,病情有自动缓解的倾向。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控制症状。
由于目前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具体的发病率并不十分清楚。
预防
目前来说对于强迫症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饮食
强迫症的患者通常对于饮食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按照患者的喜好选择即可。
1、保证每日的营养需求,合理饮食,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
2、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1、尽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2、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