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舌

地图舌(geographic tongue)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损害具有不定性和游走性,乳头在舌不同部位出现萎缩和恢复,故又称游走性舌炎(migratory glossitis)。该病多见于儿童,常伴裂纹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常见症状表现为舌头病损特征为丝状乳头萎缩,留下圆或椭圆形红色光滑凹陷剥脱区,形成轮廓鲜明的地图形状。地图舌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每天清洁口腔,并保证充分休息和均衡营养即可。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舌头红白相间,剥脱区红斑融合成地图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2、伴口干、痛感,伴发口角炎。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地图舌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就诊,或者到专业口腔医院的黏膜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不要吃过热、过酸、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病损处引起疼痛。
3、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舌头的异常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2、异常病损刚开始分布在舌头的哪个或哪些部位?是什么样子的?近期有变化吗?
3、您是否伴有舌头疼痛、口干等不适?进食时疼痛会加重吗?
4、您的亲属中有过类似症状吗?
5、您会定期做口腔检查吗?发现过龋齿吗?
6、您近期有过感染吗?是否有胃肠功能紊乱、贫血等病史?
7、您近期有没有情绪波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失眠等情况?
8、您的饮食状况怎么样?营养搭配是否均衡?
9、您的月经正常吗?是否怀孕?(针对女性)
10、您查过微量元素吗?有没有缺锌或缺铁的情况?
1、什么是地图舌?我的地图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3、我可以用什么治疗方法?
4、能治好吗?以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怎么预防?
5、如果不接受治疗,舌头上的病损能自愈吗?
6、日常该怎么护理?饮食或生活习惯是否需要调整?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注意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体恢复,防止本病再次发生。
部分患者可能担忧本病是恶性肿瘤,因此出现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患者可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疾病的特点,消除自身的不安。
1、注意口腔卫生,按时刷牙,饭后可用漱口液漱口,及时去除口中的食物残渣。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的食物要等到温度适中再食用。
3、戒烟限酒,减少香烟和酒精对舌头的刺激。
4、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机体免疫力。
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检查
当患者舌出现地图性状红色光滑凹陷剥脱区,并长期存在明显的灼痛等症状无法缓解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口腔及舌部的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通过口腔检查可以看到患者舌头上地图样的病变。
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红斑处丝状乳头消失,上皮表层剥脱,棘层变薄,乳头消失,基底细胞层无变化,固有层血管充血,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损周边丝状乳头上皮增厚,细胞内水肿,有细胞碎屑及坏死物质,有时浅表棘层见微小脓肿形成。
病理检查是有创检查,医生会取下患者部分组织进行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舌部病损区黏膜下层的急性及慢性炎症浸润,上皮细胞水肿,嗜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病损的白色增厚区域表现为上皮下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脓肿、白细胞入侵上皮层、上皮内水肿、细胞连接破坏、上皮细胞内糖原沉积以及表层细胞脱落等。
治疗
地图舌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每天清洁口腔,并保证充分休息和均衡营养,定期观察即可。但若发现口中有感染病灶时,需及时治疗,消除不良刺激因素,去除口腔病灶。
1、应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每天早晨可用软毛刷从舌背向外轻轻刷1~2次,将剥脱的上皮清除干净,再用0.5%的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效果比较明显。
2、消除感染病灶
因为口腔内的某些细菌可能会引起地图舌,所以要仔细检查牙齿、扁桃体以及颊黏膜有无感染,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3、休息和饮食
保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应富有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以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和营养不良。
1、如果有疼痛、过敏反应,焦虑等症状,可局部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抗焦虑药(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丁螺环酮)和类固醇激素等。具体的药物请听从医生的医嘱。
2、有炎症感染疼痛者,可用西吡氯铵等漱口液缓解症状。合并念珠菌感染,口含制霉菌素或其混悬液外涂。
3、如果有维生素摄入不足的情况存在,应及时补充维生素。
阿司匹林、布洛芬、苯海拉明、异丙嗪、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丁螺环酮、西吡氯铵、制霉菌素
本病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的恐癌心理严重,难以消除,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不会传染。
发病占人群的1%~2%。
儿童多发,尤以6个月至3岁多见,也可发生于中青年,成人中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尚不清楚,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患地图舌的人群该病的发病率高,因此有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地图舌患者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几率高于一般人群,且儿童患病较多,因患儿神经系统尚不健全稳定,或发作与情绪波动有关,因此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另外也有认为发病与体质因素、寄生虫、月经周期、面部炎症刺激等有一定联系。
1、存在其他过敏性疾病。
2、精神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
3、免疫功能差。
症状
病变主要发生在舌背部,也可发生于舌尖和舌侧缘。病损特征为丝状乳头萎缩,留下圆或椭圆形红色光滑凹陷剥脱区,周围有丝状乳头增厚黄白色的边缘,相互衔接呈弧形边缘,丝状乳头伸长。正常与病变区形成轮廓鲜明的地图形状,故称地图舌。损害形状大小不一,可单独或多个存在,可相互融合遍及整个舌背。
1、病损多发生于舌尖、舌背和舌侧缘,多见于舌前区,一般不超过人字沟。
2、舌尖、舌缘、舌背丝状乳头剥脱区出现红色斑块,红斑的外围丝状乳头增殖形成白色或黄白色微微隆起的弧形边界,此边界宽度为2~3mm。病变区红白相间,剥脱区范围不断扩大,向周围蔓延,与临近剥脱区融合。病损区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红斑和边缘可不断变化形态和部位,故称游走性。多个红斑扩大,融合形成地图状。
3、病变位置移动或变化的速度不一,有的病变在同一位置可停留数日,有的经过数日即发生移行。由于角化过度,剥脱和恢复交替出现,此起彼伏,顽固复发,故病程较长,有的可延续数日或数年。
4、一般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有轻度烧灼感,或食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有不适感。
5、本病有自限性,有间隔缓解期,舌黏膜表面能完全恢复正常。
1、本病患者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烧灼样疼痛或钝痛。
2、患者常伴有沟纹舌出现,导致恐癌心理出现。
诊断
根据舌背出现形状各异、形似地图、红白相间的病变,以及病变区域的丝状乳头边剥脱边修复、位置经常移动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一般需要鉴别舌部扁平苔藓和舌部萎缩性白色念珠菌感染。
1、舌部扁平苔藓
地图舌病损中央萎缩区不明显,而周边条带损害区较宽时应与舌部扁平苔藓鉴别。后者病损以白色斑块或条纹状损害为主,呈灰白珠光色,由细小白纹构成,有牵拉感或紧绷感等不适,无昼夜间“游走”的变位特征。
2、舌部萎缩性白色念珠菌感染
舌乳头萎缩区较大,周边条带状损害不明显时,应与萎缩性白色念珠菌感染鉴别。后者常发生于全口义齿覆盖的黏膜区,少数发生于舌部的萎缩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明显的口干、痛感,伴发口角炎。
预后
本病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复。其余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症状也可得到缓解,预后较好,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本病会影响正常的舌外形,部分患者有疼痛症状,影响正常进食。
本病具有自愈性,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恢复基本的功能,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
本病有复发风险。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不良刺激和口腔病灶有助于降低发病的可能。
1、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刷牙。
2、均衡饮食,全面摄入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要挑食、偏食。
3、出现全身疾病时应及时治疗,控制病情。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5、保持心态良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6、出现龋齿、牙周炎或牙齿创伤等问题应及时就医。
饮食
患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注意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有利于身体恢复。
1、多食粗纤维食物。
2、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选择鸡胸肉、鱼肉等作为食物来源。
3、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充分摄入。
5、可适当多摄入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比如鸡蛋、动物肝脏、小米等。
1、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2、禁碳酸饮料等对口腔有刺激的饮食。
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少吃含骨、带壳海鲜等坚硬食物,避免划伤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