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耳石症

耳石症(otolithiasis)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则继发于其他疾病。

主要病因

部分病因不明,部分继发于其他疾病

其它名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短暂性眩晕、眼球震颤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Dix-Hallike试验、滚转试验、颞骨CT、内耳及桥小脑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

英文名称

otolithiasis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本病有一定自限性,但是病程长短不一,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严重时可导致生活及工作能力丧失,所以出现症状者应尽早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耳石症: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耳石症:最为常见,约占70%~90%。

(2)外半规管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约占10%~30%。

(3)前半规管耳石症: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耳石症:为同侧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就医指南

家庭处理

当眩晕发作时,应注意:

1、患者本人

原地休息或寻找靠近自己的可依靠物,避免摔倒导致损伤。

2、周围人

(1)监测其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

(2)清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注意地面防滑;

(3)调整患者体位,预防跌倒摔伤,若患者卧床,抬高床沿护栏,若患者处于站立位,扶患者到椅子上;

(4)若症状持续恶化,及时就医。

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眩晕;

2、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3、伴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感;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改变头位后突然出现眩晕,需警惕耳石症的可能,须及时于耳鼻喉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眩晕的症状有多久了?是第一次出现吗?

2、出现眩晕前有什么诱发因素吗?

3、您的眩晕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您除了眩晕的症状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症状吗?如恶心、呕吐、耳聋、耳鸣?

5、您之前有没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呢?

6、您有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病史吗?

7、您之前有没有做过中耳、颌面部、骨科的手术呢?

8、您有服用过特殊的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4、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5、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6、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提升治疗效果,促进身体恢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要注意自身安全,尽量避免摔倒。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耳石症可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

(2)疾病发作期间,患者会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从而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留意患者情绪的变化,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体谅和关怀,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患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平时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下棋等缓解不良情绪。

用药护理

配合药物治疗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加药量,以免出现不良后果。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自身是否出现一些其他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应该及时报告医生,由专业医师进行相应的判断。

生活管理

1、耳石症患者可反复性的出现眩晕,应着重避免引起眩晕的因素,如快速转头、弯腰、转体等。

2、患者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根拐杖,在眩晕发作时有助于支撑身体,防止摔倒。

3、家中要设立夜间的照明设施,保证夜间起床有良好的照明。

4、患者在翻身时可诱发眩晕,应在床装上护栏,以免发生坠床。

特殊护理

1、进行复位之后,需要采用强制性体位,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45°,头部垫高呈直立位,持续时间为48小时,期间避免侧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可采用颈托进行固定,在洗漱或进食的时候可以坐起,头部微向前倾,注意避免头部过大幅度的后仰、前倾。

2、由于强制性体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使其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家属在患者进食、饮水、刷牙、洗脸等过程中,应主动给予帮助,如有必要,可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3、复位48小时后,患者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活动,但是7天内不能采取患侧卧位,应尽量采取健侧半卧位,避免耳石返回半规管。

检查

预计检查

改变头位后出现眩晕,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判断基本病情。然后进行听力学检查、平衡功能检查,判断患者的听力、平衡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体格检查

1、Dix-Hallpike试验

为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耳石症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医生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45°,然后患者迅速躺下,头悬床边与水平面呈20°,观察30秒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

2、滚转试验(Roll test)

为外半规管耳石症的检常规查方法。检查时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头垫高30°,医生双手扶住患者头部,迅速向左或右侧转头45°,观察1分钟或至眼震停止。同样观察对侧眼震情况。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内耳及桥小脑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可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的耳石症提供诊断线索。

其他检查

1、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但半规管结石症如继发于某些耳源性疾病,则可出现患耳听力异常。

2、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甩头试验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等检查,主要用于判断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

3、平衡功能检查

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治疗

治疗原则

耳石症有一定自限性,但是可反复发病,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生活或工作能力丧失。为了尽快缓解症状,应尽可能地进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耳石复位。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必要时给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1、当合并其他疾病时,应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该类疾病。

2、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医生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比如异丙嗪、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相关药品

异丙嗪、倍他司汀

手术治疗

对于极少数手法复位后仍迁延不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的耳石症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堵塞术以及后壶腹神经切断术,但近年来后者的应用越来越少。

其他治疗

1、耳石复位

(1)Epley法:是目前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最常用的手法。该法通过依次改变患者头位,使耳石在重力作用下移动,从后半规管排出。复位时患者需要坐于治疗床上,头向患侧转45°;在医生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头垂于床边;头向健侧转90°;医生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继续向健侧翻转90°,使其侧卧于治疗床上,此时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恢复坐位,完成一个治疗循环。上述每一体位至少保持30~60秒或维持到眼震消失为止。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反复进行,直到任意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后再重复2~3个循环。

(2)Lempert法:又称Barbecue翻滚法,用于治疗水平半规管耳石症。

2、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

可作为一种复位治疗选择,适用于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患者。

3、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患者,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那么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耳石症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耳石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耳石症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

发病趋势

耳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

好发人群

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

病因

总述

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继发性耳石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

基本病因

1、特发性耳石症

病因不明。可能与年龄增长所致的耳石退化加速、吸收能力下降及耳石的稳定性降低等有关,激素水平改变、钙代谢紊乱及骨质疏松等也可能是易患因素。

2、继发性耳石症

(1)继发于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周,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2)耳部其他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或其他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特发性突聋等。

(3)病毒性神经炎。

(4)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液循环障碍。

(5)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和本病发生有关。

诱发因素

1、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比如头前倾、头后仰、床上翻身、快速转头等。

2、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症状

总述

耳石症主要表现为改变头位后出现短暂性眩晕,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眩晕发作后可有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感。

典型症状

1、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伴眼震。症状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卧位至坐位时,或出现于在床上翻身时,常于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眩晕和眼震在保持头位不变后很快消失,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常为数秒~数十秒,极少超过1分钟,再次变换头位时症状再现。

2、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在头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感。

伴随症状

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如头部外伤史、耳部疾病史等,了解症状特点、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一般可以诊断。

诊断依据

1、症状特点

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

2、位置试验

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眼震特点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

(1)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耳),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2)外半观管耳石症:双侧位置试验均可诱发水平向地性或水平离地性眼震。

(3)前半规管耳石症: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成分向地,但部分患者眼震的扭转成分可能不明显);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3、排除其他疾病

如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鉴别诊断

1、中枢性眩晕

就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有“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多为渐近性和持续性的发作、发作时间有时常长达数月。

2、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特征性表现是旋转性眩晕反复发作,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伴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3、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上以突发眩晕,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恶心、呕吐为特征。前庭功能减弱而无耳鸣和耳聋。数天后症状逐渐缓解,但可转变为持续数月的位置性眩晕。痊愈后极少复发。

4、上半规管裂综合征

以强声刺激、中耳压力或颅内压改变为诱发的眩晕、耳内震动感及平衡紊乱为临床表现。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一些患者不经治疗可自行缓解,但其病程不定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致工作及生活能力丧失。

危害性

1、耳石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可出现眩晕,因失去平衡可能导致摔伤。

2、若病程较长,长时间恢复不好,可能导致生活及工作能力丧失。

自愈性

耳石症有一定自限性,自然病程数天~数月,一个月内自愈者约50%,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

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耳石复位,症状可得到缓解。

复发性

本病可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继发性耳石症通过积极治疗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等),保护头部,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病的可能。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没有特殊的饮食要求,但日常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2、平时可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3、患者可能会因为眩晕等不适症状而出现食欲不振,家属可以改变烹饪方式,做一些酸甜可口的食物,以促进患者的食欲。

饮食禁忌

1、少吃煎炸、炙烤、肥腻的食物,如炸鸡排、烤羊排等。

2、少吃或不吃腌制的食物,如咸鸭蛋、咸菜等。

3、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辣椒等。

4、避免吸烟、饮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