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研经言

《研经言》,医论著作,4卷。清代莫枚士(文泉)撰于咸丰六年(1856年)。本书载文156篇,多系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以《内经》为主)之心得。内容包括阐析若干病证之名义和病理,订正《内经》原文,并予补注。凡经典医籍中叙理未明者,详予考证、析义;凡脉证含义不明或病证相互疑似者,则予说明;凡前贤遣方用药不当者,一一正其谬误或补充发挥;凡属前贤注解差讹者,则予分别批驳订正。对冷僻字词,予以正音释义;对古奥医理,予以阐述剖析。所论涉及一方一证之分辨、古今病名之比较,以及多种疑难病证之诊治。

名称

研经言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年代

书评序言

袁序

莫枚士《研经言》一书,余从丹徒杨霁青先生抄得者也。全书四卷,凡一百五十余篇,多释经辨误之作,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陆九芝、陆心源二家序中已详言之。余讽诵再四,觉此公之学养却优,不独其疏证经义,独具卓识,即其评论近世名医,如谓叶天士《临证指南》,于温热脾胃最精等处,皆极平允之论,以视黄坤载、陈修园辈之一味泥古,抹煞先贤者,其相去为何如耶。迹其生时,适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故虽经镂版,而所传未广。余曩读《世补斋医》书,即知有先生此书,而四方寻觅,竟未得见。后承霁青先生赐览,因得录一副本,私心欲广其传,以公同好。故于医学扶轮报、神州医药学报中,皆择尤刊布。诚以维持绝学,非广为流布,不以收效。今年春绍兴医药学报社拟刊医学丛书,以存国粹。贻书相嘱欲,将此书刻入丛书中,因即将所录副本邮寄付刊。夫表彰前哲,刊刻遗书,耗为吾侪医家之责,不足深论。独是莫氏作此书时,即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而今日贵社刻此书时,又值天下大乱,祸至无日之候,岂天心不仁,降此鞠凶,即涂炭其民众,复肆虐于医籍耶。抑劫运有常,洪杨距今已六十年,前造此因,今日应有此果耶。然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贵社诸君子之用心,亦良苦矣。

丙辰首夏江都袁焯记于京口

陆序一

余婿沈子彦模初,自吴兴来谒,即盛称其师莫枚士先生之医学。余即以拙着《世补斋》初稿,介沈子正于先生,而先生亦邮寄所撰《研经言》属校,并索为序。既卒读,乃叹先生之学之博,识之邃,深造自得,而左右逢原者,有如此也。夫《本经》、《灵》、《素》,刊之三坟,既非蓬心人所能领会,而如南阳一脉,以及《脉经》、《病源》、《千金》、《外台》之所言,则皆随时随地习见之病,而亦视为鸟篆虫书,不可测识,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药,尚何医之足云哉。君举于乡,不乐仕进,潜心国小,出其余绪,以治医家言,为之审声音,详训诂,以经解经,复以方求病,遂乃病无遁状,方无虚设。如君之学,若漫誉以高出时辈,则是诬君而已。岂知君者,君所着尚有数种,应请先以此册付手民,俾今而后之病患,得遇识字之医,而免夭札也。里居戢影,韩陵片石外,无可语者,行将鼓棹游苕 间,登君之堂,以所学相质证,然亦勿勿耳。沈子何幸,而得立雪君门也,是为序。

光绪五年己卯三月元和陆懋修拜撰

陆序二

予少与同里莫枚士同治训诂之学,既遭多故,余以军事驰驱南北,与枚士不相闻者数年。及余奉讳归,握手道故,则其气益穆,其学益邃,且有不为良相为良医之志。其言医也,本小学以读《灵》《素》,祧宋元而祢汉唐,与论学之旨同。余初惊诧其言,而卒无以易也,未几出所着《研经言》,属余为序。夫先秦古书,存于今寡矣。幸而仅存,又多诘屈奥衍,鲁鱼亥豕,非好学深思不能读,而医书为尤甚。盖近古多闻缀学之士,未必通医家言,医家者流,往往不识字,不读书,而以医为市,即有一二名家,或究心方剂,而昧于微言,或各执己见,而疏于考古。无惑乎医家之不明,而世人之多夭札也。枚士忧之,据《说文》以释疝之殊,据《玉篇》以明癫痫之异,而前人之失正焉。邪哭则证之《巢氏》,症即风痴,酸削则证之《周礼》,定为酸消。而旧注之疏焉。蛟龙乃龙咬之讹,蛔咬有例。柔 实恶寒之症,元本足征。而传刻之讹祛焉。洵乎仲景之功臣,而俗医之针砭矣。他日推其所学以治天下,所造岂可量哉。独念予妄谈经济,无裨于世,及退而着书,亦无成就。读枚士书,不能无愧于心也。

同治十年七月愚弟陆心源拜撰

自序

余于咸丰之季,避寇海上,时疫盛行,流民踵丧,尽无以救,始知医之急于人也。而学之既有年,乃辑众说,考文析义,校注《伤寒论》、《金匮方论》二书,继以《金匮》论略,因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继又以治病在处方,因阐经方作释例,继又以处方在辨药,因《校注神农本草经》。此外解经之作,随成随弃,录其存者,得百余首,厘为四卷,名曰《研经言》。质之通人,以为他日自镜之资。余不敏,凡所论述,不敢故为高深,独标新异。惟务切近平实,求当乎古人之书之义理而已。记不云乎,致知在格物,书亦物也,读而格之,以致其知,将为延医地也。如曰有裨斯艺,以俟能者。

苕川迂叟自序

作者简介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莫氏研究中医古典医著的心得集,共一百五十余篇。所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中医的主要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脉经》、《千金》、《外台》及明清温热学说等均有论述。莫氏辑众说,考文义,校注经文,融以心得指出衍文舛误,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对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很多病名、病证、病因,从源到流,进行了一一考证,对“命门”“君火与相火”“龙雷之火”“营卫”等中医基础理论概念都阐发了自己的见解,不独疏证经义,独具卓识,而且评论各家皆极平允,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医著的一本很好的参考读物。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一、溯源流、融心得、启迪后学

学医心得:莫氏对初学中医者,善善以诱,提出他自己之学医心得。在卷二中特立《学医说》一篇以示后学。认为初学者当“先读无方之书,则莫善于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经意,别类分门,比灵、素为易知,亦较灵、素而易入。”日久有所体会再“上探灵、素,兼读《难经》、《甲乙经》二书,以疏通之,明其经络脏腑之源,以及望、闻、问、切,益觉融会贯通,然后读有方之书,如《玉函》、《伤寒》、《金匮》之类,但尤必兼读王叔和之《脉经》,以考察其异同。”然后结合学习本草,以互相印证,莫氏推崇《证类本草》以观察其用药方法。这样,如有了临床之舟楫,但对伤寒之理,未必就能畅通,又必参看《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并酌情阅读些《本事方》、《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明理论》等学说,参互考订,才渐渐有所领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杂病未究之先,其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他主张学习中医当溯流穷源,才能神而明之,以后可以逐渐扩充学习范围,学习《圣济总录》、《和剂局方》以下诸书,这是莫氏读书的亲身体会,可以作为学习的借鉴。

表里、虚实、逆从为诊病要诀:莫氏认为临诊掌握了表里、虚实、逆从六字即是掌握了诊病要诀。若论药法则“清轻宜表,重浊宜里”,故诊病当分表里而后决定汗吐下补诸法,各如其轻清、重浊之性以为用。故曰:“诊病之诀在知表里、虚实、逆从六字……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

对伤寒、温热诊治的看法:莫氏谓“伤寒、热病有别者,别于诊,不别于症。别于法,不别于药,……伤寒虽因于寒,一经化热,舍黄连、石膏,更用何药以凉之,温热虽已为热,倘或过治,舍干姜、附子更用何药以温之,人生之患,纵有万端,本草之数,止此一定,药可通用,方何独不可通用。”从这里可以认为伤寒、温病虽然在诊断、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如伤寒多先汗后下,温热或先下后汗。此是法之不同,伤寒、温病同是热病,但有辛温,辛凉解表之异,伤寒论中养阴滋液之方殊不多见,温病中则有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益胃汤等。两者虽有区别,但治伤寒者,不能囿于仲景,不求进步,而治温病者也不能忘记温病治法原系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而成,并不能拘于温病之治法,只能治温病,伤寒之治法,只能治伤寒。在临床上,当根据疾病的发展不同情况,而辨证施治,灵活应用。

强调随症用药:莫氏认为药分刚柔、阴阳、动静,故其性有别。阳药主动而刚,其行急,其起疾也速,其杀人也暴;阴药柔而静,其行缓,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缓,用药总宜对病施药为妥。药有偏性,逐邪者,当辨其正之虚不虚,邪去正自复;补虚者,当知邪之尽不尽,若邪尽则正胜邪难干。斟酌轻重之间,分别先后之次,关键在于“随症用药”四字,故其曰:“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这种不拘于扶正,祛邪的观点,确是至理之言。

二、审声音、详训诂、以经解经

学习古典医著,最感困难的常常是感到经文中的字句、字音、字义的诘屈奥衍,鲁鱼亥豕,非好学深思者不能读。《研经言》中对这些经典医著中不少名词、病名、症状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如据《说文》以释“疝、㿗”之殊,据《玉篇》以明“癫痫”之异,《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篇中“邪哭”则旁证巢氏病源,乃即指风痴。病源所谓“邪”之为病状,悲喜无度是也。不深究古典,精于考据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七传”与“次传”:《难经》五十三难论七传与间脏传变和预后曰:“……七传者,使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这段经文中“七传”之“七”字历来医家都有不同解释,如《难经本义》引纪氏曰:“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这种解说,不免牵强附会,不得要领。而莫氏则认为“七传”之“七”当为“次”字之误,从音韵分析,古音去声,入声,不甚分别,而将“次”误为“七”并引证《素问·玉机真脏篇》及《标本病传篇》经文加以对照,从该两篇经文中“皆谓之次传,而无言七传者。”而且在标本病传篇末,明白的讲清“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玉机真藏篇》:“风者百病之长也,……次病之次也。”甚合。说明传其所胜者,当为“次传”。而“七传”系后人传写所误。另又旁引《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对该条文进行了反复论证,纠正舛误。

莫氏《研经言》中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神农本草经》等许多经文进行了详细的校勘,纠正了不少衍文舛误,参入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如对《素问·通评虚实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经脉篇》,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如对《灵枢·经脉篇》:“胃阳明之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认为《脉经》“口”字在下字下面,并参照《素问·五藏生成篇》注引同,而明·马莳注亦云:“起胃下口,循腹里”,则可见原本不误,系传写时倒之,一一作了纠正。

三、阐经方、立义例、加减变化

《研经言》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很多处方作了详细的分析,如对药性、方义、以及适应证、加减变化,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使学者能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掌握要领。如对泻心汤类诸方、承气汤类诸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侯氏黑散、天雄散、理中四逆、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等一一作了阐发。这对于学习典籍,颇有启发。

如在论述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三方时指出其异同和用方之关键适应证,认为“三方皆麻黄、石膏并用,乃是表里同治之法,而三方必表里俱热而又壅于上焦者宜之,而三方其石膏用量皆重于麻黄,是以石膏为主药,麻黄为佐则解热之权胜,麻黄虽有发散之性,只得于解热中疏其郁滞而已,性随制变,故仲景用大青龙必提出烦躁二字,而以脉弱恶风戒其误用,以见大青龙专为烦躁设,于越婢汤则主自汗出,无大热,于麻杏甘石汤则主汗出而喘无大热,以见二方专为喘汗设,烦躁、喘、汗症虽不同,其为上焦热壅则同,故立法亦同。”

影响评价

本书言出必有据,析理透彻,对学习经典著作颇多启发。

成书背景

本书系作者汇集自己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而撰成。

流传版本

现存清光绪五年(1879)月河莫氏刻本、1916年绍兴医药学报社刻本等。

章节目录

卷一

原因

原贼邪

原风湿

原荣卫

原易

伤寒温热延医论

论河间说伤寒之误

原瘴

原痧

原胎

成注《伤寒论》论

五志论

阴阳交并论

虫论

温疫总论

疟论

尸疰疳蒸四大症论

虚劳论

传尸劳论

肺萎论

正水风水诊法论

女劳疸黑疸同治论

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呕吐汗出下利消利八症异形同诊论

思虑致遗论

病无纯虚论

用药论一

用药论二

汤液论

制药论

药验论

古方用法论

泻心汤类诸方总论

承气汤类诸方总论

古方权量有定论论

卷二

学医说

诊诀说

《内经》热病说

七传辨误说

伤寒伤暑说

疹斑互讹说

古方虫混称说

扁鹊见垣一方人说

诊虚须知劳极说

温疫说

温疟说

温疟有三说

黄胆黑疸说

劳疸女劳疸二症说

三消说

痱与喑俳不同说

癫说

脏色单见说一

脏色单见说二

脾脉说

是动所生病说

古汤液丸散同方异法说

杂病治法折衷说

释证名

释露

释痉

释喘

释癫

释淋

释疝

释膈

释痰

释散

释毛

释代一

释代二

释钩毛弦石溜五脉

释解

释服

卷三

伏冲解

中风伤寒解

秋伤于湿解

《伤寒论》六经解一

《伤寒论》六经解二

《伤寒论》六经解三

《伤寒论》六经解四

阳明病胃家实解

肠覃解

蛊解

邪解

邪哭解

酸削解

下利解

病遇节发解

阴脉阳脉解

晚发解

鼠解

衄有太阳阳明证解

女劳疸日晡恶寒解

隐指解

阴阳附解

温病脉法解

软弱有石解

玉屏风散方义解

磁石治周痹解

人参解

桑根白皮解

百合病用百合解

仲景用桂枝例解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解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解

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解

小青龙汤解

当归四逆汤症解

侯氏黑散解

天雄散解

理中四逆方义解

卷四

《素问·平人气象》阙文辨

仲景法非北学辨

《金匮》非论杂病书辨

两湿温不可合一辨

温疟辨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

蛟龙病辨误

黄疸辨

阴黄辨

内风辨

人迎气口辨

《千金》辨诬

君火相火辨

龙雷之火辨

甘草粉蜜汤方白粉辨

《金匮》水莨菪辨

常蜀截疟辨

驳元阴

驳吴喻二家说温疫之非

驳《临证指南》二条

十三科考

《金匮》马刀考

命门考

胞门龙门玉门考

白虎病考

羊胫骨考

四十难义疏

订正《素问·通评虚实论》经文并补注

校正《灵枢·经脉篇》经文

读《经脉篇》书后

读仲景书书后

《伤寒论》跋

《伤寒论》例跋

《伤寒论》湿篇跋

《伤寒论》太阳篇跋

读《金匮》书后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