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类要

《正体类要》,2卷,明·薛己著,成书于1529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正体主治大法、仆伤之症治验、坠跌金伤治验和汤火所伤治验4门,下卷附诸伤方药。全书记载内伤证治19条大法和治验医案65则(85例),方剂71首。书中强调体表脏腑相关,主用八纲辨证及气血辨证,重脉理,轻部位;重内治,反对单纯用手法和外治法;主张平补,反对应用寒凉药物;治气以补气为主;治血则以补气养血与活血化瘀为主;重点突出脾胃肝肾在伤科病中的重要意义,其重视脾胃不亚于东垣,重视肝肾有异于丹溪。常用方剂有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书评序言
世恒言∶医有十三科,科自专门,各守师说,少能相通者,其大较然也。然诸科方论,作者相继,纂辑不遗,而正体科独无其书。岂非接复之功,妙在手法,而按揣之劳,率鄙为粗工,而莫之讲欤?昔我毅皇帝因马逸伤,诸尚药以非世业莫能治,独吾苏徐通政镇侍药奏效,圣体如初,而徐亦由此遭际,擢官至九列,子孙世以其术仕医垣。此其所系,岂小小者而可以弗讲也!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太史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吾以为患在不能贯而通之耳。秦越人过琅琊即为带下医,过洛阳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即为小儿医。此虽随俗为变,岂非其道固无所不贯哉!立斋薛先生,以痈疽承家,而诸科无所不治。尝病正体家言独有未务,间取诸身所治验,捻而集之,为《正体类要》若干卷,极变析微,可谓详且尽矣。而处方立论,决生定死,固不出诸科之外也。然则学人,又岂病道之少乎?先生尝著《外科枢要》,余既为之序以刻矣。将复刻是书,备一家言。余仰其用心之勤,乃复为缀数语卷首,使后世知先生之术,固无所不通,而未尝不出于一也,学人其勿以专门自诿哉。先生名己,字新甫,官位出处,详《外科枢要序》中,兹不更列。
前进士礼部主事陆师道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影响评价
流传版本
章节目录
上卷
正体主治大法
扑伤之症治验
血脱烦躁
血虚发躁
气虚血热
瘀血泛注
瘀血作痛
肝火作痛
肝火忿怒
肝火胁胀
肝胆虚症
血虚腹痛
气虚不溃
寒凝不溃
脾虚不敛
血虚筋挛
肾虚气逆
湿热乘肝
肝经郁火
痛伤胃呕
药伤胃呕
气血不损
行气之非
下血之非
寒药之非
不砭之非
不补之非
破伤风表症
破伤风里症
脓内焮类破伤风
脓溃类破伤风
内虚变痓
坠跌金伤治验
瘀血腹痛
脾伤腹痛
血虚胁胀
血虚烦躁
亡血出汗
亡血昏愦
湿痰作痛
肝火作痛
血虚作痛
骨伤作痛
气虚血滞
气虚不溃
气虚壅肿
瘀血肿痛
筋伤壅肿
肺火衄血
肝火出血
胃火作呕
阴虚作喘
阴虚发热
气血虚热
血不归经
气无所附
气血俱虚
阳气脱陷
胆经血少
肾经虚怯
痛伤胃呕
气遏肉死
凉药遏经
汤火所伤治验
火毒刑肺金
火毒焮作
火毒行于下焦
火毒乘血分
下卷
方药